炕圍畫依托于土炕,盛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,是一種民間室內裝飾畫,既可保護墻面,又具審美意趣。如今,在吳忠鄉村一些老民居中,依然能見到古舊溫馨的炕圍畫。
在同心縣傳統藝術館,炕圍畫是其中的重頭戲。在這里,炕圍畫除了傳統的表現方式,還有了新表達,融入近百種文創產品中:鎮紙、冰箱貼、抱枕、壁紙、瓷磚、鼠標墊……為這種傳統民間繪畫注入了新活力。
隨著老房減少,不少傳統炕圍畫難覓蹤影。多年來,寧夏民間繪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田坤深入農家,一幅幅“歲月不敗”的炕圍畫給她留下深刻印象:即便是在廢棄的土房中,唯有炕圍畫光澤依舊,所繪的山水花鳥成為時光的見證。“炕圍畫是漆畫,長期不褪色,是非常耐久的藝術形式。”田坤介紹,這堅定了她進行搶救性保護的初衷。
在田坤等同心縣本土藝術家的推動下,炕圍畫的表現內容也不再拘泥于風景,更多是在講好家鄉故事。作品《讓水》描繪了西征紅軍為同心百姓打井的故事;《送水》描繪了武警戰士為同心百姓拉水抗旱的故事……最近,田坤又花了10天時間,創作出《人參果致富果》,為同心縣人參果產業進行特色推介。
“哪里有共產黨,哪里就有美好家園。”身為土生土長的同心人,田坤把對黨的感恩之情傾注于鄉村振興、閩寧協作等主題炕圍畫創作中。每天上午是田坤的創作時間,在同心縣傳統藝術館創作室,她一站就是幾個小時。
除了拍攝留存,田坤還把炕圍畫“請進”展館,赴北京乃至海外參展,讓這門民間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
在不遺余力推廣炕圍畫的同時,田坤還創新融入年畫、農民畫等藝術形式,讓這一民間藝術更具時代價值與藝術感染力。她還不斷走出去,借鑒山西炕圍畫藝術精髓,并謀劃邀請山西炕圍畫創作者來同心交流。
讓田坤欣慰的是,金曉琴、李翻地等年輕一代藝術家迅速跟進、繪制新作,讓炕圍畫藝術走下土炕,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。(記者 杜曉星)